弦虚半月弓

本命:
霍去病 诸葛亮 李世民(朝代顺序)
CP:霍卫不拆逆 all亮 凤all

关于霍去病各场战役首虏数与歼敌数的一些讨论

唉……本来我在写霍卫pwp……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研究起这个来了……

这篇基于我自己的理解和评判标准,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提出探讨的哈~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首虏数不等于歼敌数目,离敌人伤亡总数差距更远。原因很多,敌人撤退时会带走一部分尸体、夜晚或地形复杂导致收割不便(即使没有这两个因素,战场混乱也是不可能全部收割的)、敌人撤退后甚至路程中会有重伤者相继死亡,再加上非战斗性减员(这个我方伤亡有全记录,但匈奴方面的记录无法获知)等等。

还要了解一个前置条件:汉时对于误报首虏数的惩罚很严重,去病的手下高不识后来失侯就是“坐击匈奴增所获首级数,当斩,赎免,除爵。”所以,汉书记录的首虏数是可靠的,我们可以基于此来算算去病各场战役对敌造成损失的大概数目。

汉朝的相关记录并没有可以参考的首虏数与歼敌数比例的类似战役,于是我找到了一场有明确记载遇敌数、歼敌数与首虏数的战役——明朝万历年间的平壤之战。

这一场战役,日寇总数为小西行长部一万八千余人、大友义统部六千余人,合二万四千余人。战役歼灭日寇一万二千余人(川口长儒的《征韩伟略》认为小西败退时带走的士兵不满五千,但这毕竟是一首文学作品,和史料可能有差距,所以我没有取这个数字),明军获首虏数为一千二百余+三百六十级,合计一千五百六十余级(明史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六)。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经略复国要编》)。如果只看首虏数和明军伤亡数目,就会错估这场战役的战果,看了日方统计的伤亡人数才会发现,战果原来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光从数字上看,首虏数与歼敌数基本达到了1:10这个比例,不过还不能把这场战役的数字直接代入千年前汉军与匈奴的战争情况,因为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可能影响首虏数字但汉匈战争时还不存在的原因——热兵器。

明朝万历年间,明军和日寇都已装备上了火炮和火枪(这场战役明军未记载火枪的使用,但也应该是有的),不过,明史记载的战役过程里,明军方面的火炮杀伤力有限,日寇方面的火力描写更多一些,如“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马毙于炮”等,这主要是因为明军攻城,日寇守城,地理优势有差距。

还有一个对首虏数有影响的因素,是早晨刚开战时为了放开东南面迷惑日寇以便后续攻城时,李如松下令先不要割首级。不过,早晨这一场也没有多少伤亡记录。

以此为范例转头看西汉时期去病的战役:先谈装备,汉朝时期是绝对的冷兵器时代,但汉朝有一个绝对优势——冶炼技术世界领先。没错,宝刀的冶炼锻造技术并不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而是我们勤劳智慧的汉族人民发明创造的,西汉时期,“淬火”和“炒钢”的技术被发明并且广泛应用,使得大汉的环首刀成为踏平匈奴的趁手利器。匈奴从装备上来看,是不如汉朝的,不少其他将领时常败于匈奴主要是用兵方法不行。汉朝重甲骑兵的奇袭兵法我看了有研究认为是卫青首创的,这个说法我觉得比较可信,作战方式不一样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士兵人数和条件但战绩截然不同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当时的冲锋战术可能是重甲骑兵排成横队,横刀冲入敌阵。顺带一提环首刀的强度有人做过复原视频,高速平移过去甚至不用做任何动作就可以很容易地斩断人体。

去病的第一次出击:漠南之战时从大将军,“直弃大军数百里”作战,作战部队总人数为“轻勇骑八百”,战果为“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得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捕季父罗姑比”。很显然,这一战参战汉军总数即为800人,不可能打围攻歼灭战,只会是遭遇战,首虏数和歼敌数差距应该是比较大的。不过结合卫青大军出击情况以及苏建的遭遇来看,漠南这一次匈奴很可能是得到了消息,藏得比较深,去病遇到的这一支匈奴总数可能没有那么多,我认为按照1:3的比例来算是比较靠谱的,即歼敌六千以上。各处史料都未记录八百骑的伤亡数,可能是比较少。

第一次河西之战:率汉军总人数为一万,战绩为“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伤亡为“师率减什七”。这场战役其实是一场挺凶险的战役,幸运的是诏书上有稍微详细一些的战况描写:“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

这就非常明显,皋兰山下是一场遭遇战,而且战斗很激烈很艰苦,战损率也比较高(由于战途很长,地点又是在河西走廊,所以汉军减员不会完全是战斗伤亡),首虏数应该低于杀敌数目很多。而前面历的五个匈奴王国的战斗“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几获单于子”应该还是比较轻松的,逃走的人不会太多。综合来看河西一次战役的总歼敌数目按照1:5来计算是可以的,即44800,汉军减员约为10000*0.7=7000,歼敌与己方牺牲比率为6.4:1。

第二次河西之战:“捷首虏三万二百“,这完全是首级数目,俘虏降兵数另有计算。这回也是辗转了几个地方,打了好几场战役,从过程和战果来看,比上次就顺利了不少。但是也碰到个意外状况,即本来安排好合兵的公孙敖迷路了……要搞分兵合围歼灭战就可能性较小。所以我按照1:3算歼敌数,即90600人。霍部汉军“师大率减什三”,但这场战役却没有记录霍部究竟有多少人马,我认为既然本来的安排是“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和“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兵力相差就不会过大,李+张部为一万四千骑,若记霍部为一万五骑,霍部汉军减员即为15000*0.3=4500人,歼敌与己方伤亡比为20:1。

河西受降:严格来讲这算不上一次正经的战役,是去收编匈奴降部的,但是因为匈奴部族人数较多(数万人,号称十万),人心也比较乱没有全部都甘心投降,为防止哗变于是霍小将军去镇一镇这些人,斩了想逃跑的八千人,其余人马全数收归汉朝。

漠北大战:这一战的记录,战果记载是把首虏数和俘虏数一起记了,共70443级,这样就没办法分出来首虏数目具体该有多少。但是另一边卫部的记载是首虏一万九千,说霍部斩捕数比卫部多,那就至少应该有两万以上。霍部共五万骑,无副将,而且“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霍部战力上比卫部强,并且卫部遭遇单于本部,战况比较胶着,霍部直指左贤王,基本扫荡了匈奴整个大后方,计首虏数目为四万应当没问题,按1:3计算歼敌数目即为12万。霍部牺牲人数为50000*0.2=10000人,歼敌数与己方牺牲比为12:1。

顺手计算一下漠北大战的卫部,卫青带领也是五万骑,有副将李广、赵食其,计划是李赵分兵从右路与卫部会和合围单于,但李部迷路未参与战斗。李部人数无记录,不过既然是要合围,就不可能太少,最少也应该有五千以上,所以卫部参战人数最多四万五千骑。匈奴单于方面“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匈奴这次成功骗过汉朝,采取了田忌赛马策略,用单于本部去打士兵战斗力略低一些的卫部,卫部等于是被精兵埋伏。不过战役的结果是“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六骡单于真不是盖的,跑的太快了……跑得他的部下很久都找不到他(匈奴众失单于十余日,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单于后得其众,右王乃去单于之号)。于是卫部“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这里有一个细节,卫青之前的战役都喜欢带匈奴的辎重牛羊回国,但这次只是在当地补充完军粮,剩余的烧掉了。我认为是卫部余力不足的体现,所以卫部这边首虏数与歼敌数比例应该更高,可以按1:5算,即15000*5=95000人,卫部伤亡按杀伤大当算,即19000左右(此处无精确数字只能全部推算了),歼敌数与己方伤亡比为5:1。

至于每场战役的遇敌总数,只会比歼敌数更多,按情况不同可能有多一倍至几倍的情况,因为匈奴列传等其他资料也没有这些情况记载,就没有办法计算啦。

评论

热度(2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